中國社會科學院在周一發布的社科速左适当《經濟藍皮書》中預計,2021年中國經濟增速在8%左右,院明右明年可能回落至5.3%左右。年中社科院建議,国经规模適當增加赤字規模,济增並適當前移財政支出節奏。增加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赤字今年一、社科速左适当二、院明右三季度,年中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速分別為18.3%、国经规模7.9%、济增4.9%,增加下行態勢明顯;從兩年平均增速看,赤字一至三季度,社科速左适当增速分別為5.0%、5.5%、4.9%。
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副所長李雪鬆在發布會上指出,盡管今年中國經濟可以實現8%左右的增長,產業升級、綠色轉型等方麵成效也很明顯,但目前經濟運行中仍有一係列問題亟待解決。
他表示,這些問題包括消費恢複乏力,有效需求偏弱,居民可支配收入兩年平均增速仍慢於GDP增速;就業質量有待鞏固,中青年群體就業不足問題凸顯;基礎科技、關鍵零部件和產業鏈短板亟待加強;大宗商品價格上漲顯著抬升了中下遊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生產成本;個別大型房企因盲目擴張和經營管理不善導致行業風險上升。
統計局數據顯示,1-9月,居民可支配收入兩年平均增速為5.1%,低於同期GDP兩年平均增速0.1個百分點。就業方麵,10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4.9%,與上月持平,其中,16-24歲人口調查失業率為14.2%。
在當天的發布會上,中國社科院原副院長蔡昉也表示,目前要特別關注就業問題,雖然城鎮調查失業率保持穩定,但總量背後的結構問題仍然存在。
蔡昉說,失業率包含三個組成部分:一是結構性失業,主要是勞動者的技能和需求之間的差距;二是摩擦性失業,當市場失靈時,由於信息交流不完全導致一些人失業;三是宏觀經濟波動導致的周期性失業。
“結構性失業和摩擦性失業總是有,因為任何時候有勞動力市場就有供需矛盾,因此把它叫做自然失業率。隨著技術變革加快,我們正在進入新技術革命時代,產業結構變化加快,自然失業率傾向於提升,因為勞動力素質的改善速度相對是慢的,但是市場上對新技能的人力資本的需求變化非常快,二者產生矛盾以後就會使得有一部分人想就業,可他的技能不能適應是個問題。”他表示。
據蔡昉測算,2000年之前,中國的自然失業率大概在4%左右,之後可能在5%左右,新冠肺炎疫情之後可能略有提高。
麵對這一係列問題和挑戰,社科院認為,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明年要繼續保持適當赤字規模,財政支出節奏適當前移。穩健的貨幣政策要穩量降負,增強信貸總量增長的穩定性,引導實體經濟平均融資利率下行。
具體政策方麵,社科院藍皮書提出,2022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赤字率可設為3%左右,財政赤字規模大約為3700億元,比2021年增加300億元;提高地方政府專項債發行與“十四五”重大投資項目匹配,提高地方債發行和使用效率,提高社會資本參與專項債項目的積極性。此外,財政政策應加大對“兩新一重”建設、技術改造、產能綠化等領域支持力度。
貨幣政策方麵,藍皮書建議,在堅持穩健基調的基礎上,邊際上可適度寬鬆,保持實體經濟流動性合理充裕;高度重視當前企業信貸意願不足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放緩情況,一方麵緩解信貸需求端的不合理約束,另一方麵增強對商業銀行尤其是中小銀行發行永續債的支持力度;利用好美聯儲貨幣政策調整將動未動的時間窗口,合理引導實際貸款利率進一步降低,來緩解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對實體經濟尤其是中小微企業造成的成本上升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