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废旧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了《“十四五”工業綠色發展規劃》的动力电池通知(以下簡稱“通知”)。
通知中強調,回收對於廢舊動力電池的百亿本何回收利用,要完善動力電池回收利用法規製度,蓝海探索推廣“互聯網+回收”等新型商業模式,看资強化溯源管理,跑步鼓勵產業鏈上下遊企業共建共用回收渠道,进场建設一批集中型回收服務網點。废旧通知中還提到,动力电池目標是回收到2025年,建成較為完善的百亿本何動力電池回收利用體係。
隨著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蓝海快速發展,動力電池退役量在逐年走高,看资加之原材料的跑步漲價、相關政策的逐步推進等因素,廢舊動力電池回收市場已成為近期各大電池、新能源廠商及資本關注的焦點。
從二級市場來看,各大相關電池廠商在積極布局,加速跑步進場。具體來看,近期,包括寧德時代、華友鈷業、中偉股份在內的多家鋰電產業鏈廠商都已表示布局動力電池回收業務。
除此之外,迪生力也通過控股子公司廣東威瑪布局新能源廢舊鋰電池回收利用行業,另有協鑫能科也表示正在積極開展鋰電池回收相關技術儲備。
再看一級市場,資本在動力電池回收領域的動作也愈加頻繁。據星礦數據統計顯示,今年以來,已有9家廢舊電池回收相關企業獲得融資,在已披露的數據信息來看,融資規模上億幾乎成了標配。
動力電池回收領域近一年融資情況(星礦數據統計)從融資時間來看,下半年共發生6起融資事件,且集中在第三季度,占全年融資事件總量的三分之二,但融資輪次基本都處於戰略融資及A輪中,且企業的規模參差不齊,有如中航鋰電、蜂巢能源的大型電池廠商,也有如易來科得的初創型新能源電池廠商。
值得關注的是,有動力電池“黑馬”之稱的中航鋰電,在今年9月初宣布完成新一輪120億元的融資,而另一筆百億級別的融資則是蜂巢能源於今年7月完成的B輪融資。據悉,這兩家公司此前都曾透露計劃明年在科創板上市。
能讓資本如此看中,動力電池回收市場究竟有何吸引力?
從政策端來看,國家對於動力電池回收行業的高關注從未間斷。
今年11月18日,工信部發布《鋰離子電池行業規範條件(2021年版)》(征求意見稿),對資源的綜合利用和環境保護方麵做了相應的規定,鼓勵企業在產品前端設計增加資源回收和綜合利用,健全鋰離子電池的生產、銷售、使用、回收、綜合利用等生命周期資源綜合利用。
11月23日,工信部再次發布符合《新能源汽車廢舊動力蓄電池綜合利用行業規範條件》企業第三批”白名單“,截至目前,已擴充至47家。
而相關政策更可以追溯回2016年,當時我國就已頒布了《新能源汽車廢舊蓄電池綜合利用行業規範條件》和《新能源汽車廢舊動力蓄電池綜合利用行業規範公告管理暫行辦法》,此後又相繼出台了“暫行規定”、“規範條件”等多項政策措施。
同年12月,國務院印發《生產者責任延伸製度推行方案》,方案中提到,提倡建立電動汽車動力電池回收利用體係,並明確要率先在深圳等城市開展電動汽車動力電池回收利用體係建設,並在全國逐步推廣。
另外從市場端看,近年來隨著新能源車爆發式的增長,作為其“心髒”支撐的動力電池的使用也愈發頻繁。據中汽協數據,我國1-11月新能源汽車累計銷量299萬輛,同比增長166.8%,累計銷量滲透率提升至12.7%;11月,我國動力電池裝車量20.8GWh,同比上升96.2%,環比上升35.1%。
與此同時,另一邊的動力電池的報廢量也在與日俱增。據TrendForce集邦谘詢研究顯示,2021年中國動力電池報廢量預計將超過18GWh,到2025年將達91GWh。
目前動力電池回收利用主要分為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其中廢舊電池再生利用已有一定規模,2020年市場規模已達24億人民幣,預估2025年中國廢舊動力電池再生利用市場規模將達到260億人民幣。
換句話說,廢舊動力電池回收將是“百億級”市場規模的產業。
盡管在政策的推動和市場需求加大的情況下,我國動力電池回收產業鏈正加速形成,但依然要麵臨不少挑戰。
以最受關注的動力鋰電池為例,其回收產業存在退役電池的定義標準不一、電解液回收工藝的技術難度高、投資成本較一般電池高盈利空間不足等問題。其中,在成本上,動力電池回收過程中除了要麵對較高的用料成本,還要產生需要符合多種國家要求的環保成本,這些都讓企業麵臨“高門檻”投入的問題。
另外,百億級藍海中,分羹者爭相湧入,不僅有電池生產商,還有包括寶馬、吉利汽車製造等相關企業紛紛布局。如今年6月18日,寶馬宣布將通過深化與專業的電池運輸和電池回收夥伴的合作。
除了以上問題,廢舊電池回收市場目前還存在回收體係相對混亂,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趨勢。
具體來看,目前廢舊電池市場是采用招標售賣,價高者得的方式進行回收,但由於一些小商販以高價攪亂市場,有媒體調查,小商販對廢舊動力電池能開到每8000-10000元的高價,這就導致專業的正規回收企業無法拿到充足的貨源。加上小企業分布較分散,監管難以完全覆蓋,因此存在較多的安全與環保隱患。
除了市場本身存在的問題外,從一級市場數據也能看出,資金的流向更多地集中於蘇州、常州、上海、南通等長三角地區和廣州、佛山等珠三角地區,而其他區域卻鮮少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