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35%以上

时间:2025-04-20 04:56:11来源:编辑:

在合肥,扔垃圾可不是合肥一件“隨隨便便”的事,亂扔垃圾當心違法。打造点座

今年12月1日是垃圾垃圾立法垃圾《合肥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施行一周年。隨著《條例》的分类分类分类實施,合肥垃圾分類工作邁入“法治化軌道”,全程為垃圾分類實施形成了強大推動力和法製保障。闭环

一年來,周年全市垃圾分類覆蓋範圍不斷擴大,建成全市1602家公共機構、投放338所中小學等帶頭實施垃圾分類,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35%以上,合肥已建成集中投放點3647座,打造点座逐步形成全民參與、垃圾垃圾立法垃圾多元共治的分类分类分类工作新格局。

 

新風尚

垃圾分類“走進”居民生活 全市建成投放點3647座

幹淨美觀的集中投放站點、四色垃圾桶一目了然、身穿紅色馬甲的垃圾分類督導員……走進駱崗街道南麗灣小區的生活垃圾分類集中投放點,這裏幹淨整潔的環境引來居民稱讚。

今年10月,南麗灣小區啟動生活垃圾投放點,經過一個多月的運營,居民分類參與率達到100%,分類投放準確率超過90%。

/南麗灣小區生活垃圾分類投放點/

 

如何在短短一個月內取得這麽顯著的成效?

“在選址時,我們對業主開展了問卷調查,充分聽取廣大業主的意見和建議。”包河區駱崗街道城管辦負責人介紹,城管辦隊員聯合社區誌願者、樓棟長、物業工作人員組成宣傳隊,挨家挨戶入戶宣傳垃圾分類相關知識,廣泛贏得居民支持。更關鍵的一點是,自垃圾分類實施後,小區內外徹底消除了垃圾桶滿溢、異味等問題,居住環境明顯改善,這促進了居民參與的積極性。

“垃圾分一分,環境美十分”。這種“美”不僅是生態環境的改善,也能讓居民實實在在感受到家門口環境衛生的變化。

如今在合肥,像“南麗灣”一樣實施垃圾分類的小區越來越多。

自《條例》自實施以來,合肥加快推進小區垃圾分類集中投放點建設,在總結示範片區建設經驗基礎上,垃圾分類覆蓋範圍不斷擴大。截止11月中旬,全市已建成集中投放點3647座,配備桶邊值守督導人員2827名,誌願者3654名,垃圾分類成為居民生活一種新風尚。

 

新體係

打造全程閉環 垃圾焚燒發電達9000噸/日

 隨著《條例》實施,垃圾分類上升為地方性法規後,為該項工作開展提供強有力的法製保障,合肥垃圾分類工作構建新體係,打造垃圾分類全程閉環。

“吃進去”的居民產生的生活垃圾,“吐出來”的是電等能源。走進全省處理規模最大的垃圾焚燒廠——龍泉山皖能生活垃圾焚燒廠,這裏的建築風格看不到傳統工廠的痕跡,而是“公園式”,園區中也聞不到刺鼻的異味。

像這樣的垃圾焚燒處理項目,合肥現有6個,每日能“吃下”9000噸生活垃圾,處理能力已大於全市每日垃圾產生量,全市生活垃圾已實現“全焚燒、零填埋”。

合肥市城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作為垃圾分類工作最重要的環節之一,垃圾終端處理設施建設決定著垃圾分類工作的成敗。合肥堅持規劃建設先行,末端引導前端,著力補齊硬件短板,協調推進前端中端後端建設。

值得一提的是,自《條例》實施後,合肥發力廚餘垃圾處理設施建設,補齊短板。目前,新建的處理能力600噸/日的蜀山廚餘垃圾處理項目和處理能力800噸/日的肥西廚餘垃圾處理項目已進入調試作業階段,到2021年底全市廚餘垃圾處理能力將達到1600噸/日,滿足生活垃圾分類處理需要。

 

新格局

黨建為引領 形成“五位一體”垃圾分類工作

用塑料瓶蓋、筷子做成摩天輪;廢電線、玻璃瓶變身太陽花瓶;廢舊紙杯、紙張做成四分類垃圾桶和分類卡片……  

11月27日,廬陽區首屆垃圾分類家庭評比大賽舉行,8組家庭各顯身手將廢棄物品變“廢”為寶,進一步普及了垃圾分類知識。

垃圾分類是一件“小事”,卻是關係生態環境的“大事”,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

“為擴大《條例》宣傳覆蓋麵,我們依托誌願服務、入戶宣傳、集中宣貫、主題活動等方式開展法規宣傳,提高居民垃圾分類知曉率和參與度。”合肥市城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合肥將垃圾分類工作納入基層黨建工作,形成黨建引領、居民自治、居委協調、物業參與、誌願服務“五位一體”的垃圾分類工作新格局。

/入戶宣傳/ 

/垃圾分類進校園/

 

在營造濃厚社會氛圍之時,合肥不斷依法依規強化考核和執法。

3月1日,《合肥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實施細則》正式施行;6月29日,《城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規範》合肥地方標準發布,為持續深入推進生活垃圾分類提供了重要抓手和有力支撐。

截至目前,市區共開展垃圾分類專項檢查1819次,辦結行政處罰案件955件,下達整改通知單198份,全市垃圾分類工作駛入法製化、規範化、標準化軌道。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16 powered by 證券分析網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