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據新京報貝殼財經報道

时间:2025-04-20 04:58:11来源:编辑:

  原標題:“三天學會”、三天学会“月入百萬”?月入不能讓植發“野蠻生長”

  新京報評論員遲道華編輯馬小龍實習生武鑫校對吳興發

  “2021年整形行業最火爆的莫過於植發”。

  近日,百万據新京報貝殼財經報道,让植在植發市場火熱的发野同時,一批植發培訓機構也隨之誕生。蛮生零基礎學習,三天学会傳授“獨家”技術,月入這類培訓不僅門檻低,百万還能“速成”,让植“普遍承諾三天內保證學會植發技術”,发野“學得快一天就會”。蛮生而培訓內容不僅包括一些知名機構的三天学会種植技術,還包括真人模特操作,月入並且提供“如何建立毛發移植客源渠道”“各種營銷方案”“客源的百万開發與渠道建設”等機構營銷運作課程。

  三天時間,既學會植發技術,還能掌握行業營銷。是植發行業門檻太低,還是培訓機構為吸引學員搞“誇大宣傳”,尚不得知。但考慮到植發是一項頭部表皮微創手術,是在人頭皮上“動刀子”,讓毫無醫學基礎的人短時間內掌握技術要領,其中隱藏的傷害風險不容小覷。而由此暴露的植發行業亂象,也到了該治一治的時候了。

  據新華視點援引研究機構的數據,從2016年到2020年,我國植發行業的市場規模從57億元躍升至192.2億元。快速增長的市場規模,對接著我國經濟在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進程中,民眾消費升級的龐大需求。

  與此相對應的是,大大小小的植發機構遍地開花,植發技術花樣百出,動輒收費上萬元。有的還打出3D、微針等“高新技術”,以區別於“傳統”的植發技術FUT(follicleunittransplant毛囊單位頭皮條切去技術)和FUE(FollicularUnitExtraction,通過精密器械從植發者供體區直接提取毛囊的植發技術),作為噱頭和宣傳手段,借以收取高額費用。而正如有專家所言,所謂的“高新技術”本質上就是FUT或者FUE。

  有意思的是,相對於植發機構對技術的“炫酷”,行業培訓機構卻走了一條“速成”之路。不管FUT、FUE還是3D、微針,或者其他什麽名頭的技術,培訓三天甚至一天就能搞定,這不由得讓人懷疑看似有些玄奧的名頭背後,究竟有多少技術含金量?

  最大的問題或許是,這些經曆了“速成”培訓的人員,其從業能力和技術是否達標?從媒體報道中,可以看到不少消費者花費不菲卻植發不成,陷入鑒定難、舉證難的維權困境,往往隻能吃“啞巴虧”。

  而從業人員“大不了退錢”的冷淡態度,也降低了行業的信譽度和安全性。事實上,在植發手術過程中,若操作不當,就有可能導致患者頭皮過敏和感染,還可能引發嘔吐、暈厥等症狀。

  所以,植發行業從來也不應該是一個低門檻的行業。植發手術需要的是專業負責、醫術高超的醫生,而不是三天就結業的速成班學員。

  而且,植發作為醫療美容項目之一,按照《醫療美容服務管理辦法》的相關規定,負責實施植發的美容主診醫師應為“美容外科”或“美容皮膚科”主診醫師,實施備案管理,由衛生健康行政部門在《醫師執業證書》“備注”頁核定專業,並加蓋衛生健康行政部門公章。也就是,植發手術應由醫療美容項目的主診醫師負責,其必須具有執業醫師資格。

▲植發培訓廣告。圖/某植發培訓網站截圖

  反觀所謂植發培訓“速成班”畢業學員,三天的培訓不可能使他們具備安全從事植發手術的技術能力,也不可能取得法規所要求的執業資格。他們隻是在行業瘋狂生長中意圖僥幸分羹者。

  揆諸他們的去向,“有的會去民營植發機構,但多數都會自己開店,或者與美容美發店合作,成功者能月入百萬。”或許可以對植發行業的發展亂象“管中窺豹”。

  針對植發培訓亂象,以及由此引發的行業亂象,確實該治治了。對此,監管部門應有針對性的加強執法力度,加強對行業從業者的資格審查,以久久為功的韌勁,持續整治亂象;行業協會等要加強自律,加強內部審查,淨化行業風氣,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維護消費者權益,促進行業健康長遠發展;而消費者也要注意不要被一些商家低價噱頭迷惑,選擇有資質的正規機構和醫師就診,千萬別為了美容置自身健康安全不顧。

   

責任編輯:張迪

copyright © 2016 powered by 證券分析網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