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年末最後一個大型電商購物節,土“雙十二”已經開始了近一周的拼多時間。然而不同於往年的越农越潮轟轟烈烈,繼今年雙十一活動周期延長、土成交額增速放緩之後,拼多雙十二似乎同樣有所遇冷。越农越潮對此,土外界甚至有聲音說“雙十二購物節可以消失了”。拼多
但真的越农越潮是這樣嗎?
品玩觀察到,與雙十一購物節的土國民性熱度與全品類大促相比,雙十二更像是拼多各電商平台舉行的一場“土特產大賣場”,意在對自己平台的越农越潮優勢品類麵向消費者,進行更深更廣的土一輪促銷。比如拚多多在12月6日開啟的拼多“雙12全民真香節”,便是越农越潮一輪百億補貼加持下的農貨狂歡。
據拚多多雙十二項目負責人介紹,“雙11”和“雙12”都不是用戶的真實需求,本質上“真香”才是。所謂“真”,對農貨意味著產地直發,而“香”對農貨而言則是既好吃又健康。
在這次“全民真香節”期間,進入盛產期的各地柑橘橙、丹東草莓、智利車厘子、海南貴妃芒、廣西脆柿等應季水果都是拚多多重點推介的對象,最高補貼力度超過40%。與此同時,平台還通過“百億補貼”、“限時秒殺”、“萬人團”等億級流量入口,對涉及全國400多個農產區的3萬多款農產品實行資源傾斜,以進一步推動農產品品質升級。
看到這裏,也不免讓人好奇:究竟是怎樣一群人在“百億補貼”賣農貨呢?
“日出萬單,持續輸出!”
一天夜裏,商家賴雁生興奮地發了條朋友圈,並附上了一張倉庫塞滿臍橙果盒整裝待發的圖片。此時正值拚多多“雙11”活動期間,距離贛南臍橙的采摘季剛過去兩周,當地人都知道,這隻是今年銷售季的開端,高潮還遠未到來。
作為贛南臍橙的主要集散地,賴雁生的老家安遠縣以臍橙篩選加工廠多、產業鏈配套設施齊全而聞名。這座小城有近5萬人從事臍橙營銷,每年銷售臍橙近80萬噸,占整個贛州市臍橙總流通量的70%,是名副其實的“買全國、賣世界”。
94年出生的賴雁生曾在外打工多年,在看到了家鄉臍橙的生鮮電商機遇後,他很快地選擇回鄉繼承父輩的農貨生意。幾年做下來,賴雁生也曾試水了多個電商平台,但真正讓他把生意做起來的卻是拚多多,受益於產地直發減少中間成本、平台農產品零傭金、百億補貼等機製,賴雁生隻要打磨好商品品質並控製好成本,便能通過規模化地銷量獲得可觀的利潤回報。
隨著拚多多“全民真香節”的開啟,賴雁生又收到了一個令人興奮的好消息:他的贛南臍橙品牌入選了平台的百億補貼。由於店鋪消費者評分高、口碑好,補貼後低至3元一斤的臍橙價格優勢被再次放大,短時間內流量如決堤般,湧入他的店鋪。據賴雁生預估,店鋪今年在拚多多的年銷售額可以達到千萬級。
同樣以爆發式速度成長起來的,還有在拚多多賣海參的山東小夥張傑。
他打理的“皇純旗艦店”主銷幹海參與即食海參,在今年的雙11中銷量就頗為亮眼,較去年同期增長300%左右。為了雙十二的“全民真香節”,張傑和團隊備足了兩倍於日常貨值的存貨量,希望借助購物節將店鋪的小爆款推成整個行業的大爆款。
“在拚多多銷售產品,沒有龐雜的各類費用,運營成本較低,尤其百億補貼對農產品減免傭金的政策,讓我們能把節省下來的費用直接讓利給消費者,也讓農產品更有競爭力。”張傑表示,從去年11月店鋪第一款產品入選“百億補貼”發展至今,店鋪的流量和成交情況差別巨大。
這個差別有多大呢?另一位回鄉創業賣草莓的新農人徐嘉辰描述說,自入駐拚多多平台以來,其線上訂單量保持了近40%的年均增長。冬天是草莓的銷售旺季,據徐嘉辰預測,今年的線上銷售額有望突破1億元。
徐嘉辰的家鄉丹東東港是我國最大的草莓生產基地。近年來,這裏的種植戶抱團組建了合作社,並通過拚多多平台直接將草莓賣給消費者,打造自己的農產品品牌。自2019年獲得百億補貼的加持以來,徐嘉辰店鋪的坑產與品牌效應都得倒了極大提升。
像賴雁生、徐嘉辰,以及張傑這樣在拚多多創業、打造農業品牌的年輕農人還有很多。據拚多多最新發布的《2021新新農人成長報告》顯示,過去兩年,新農人通過電商效應有效地提升了農產品的附加值,進一步打響了農產品的產地品牌,呈現出“一縣一星”、“一品一星”的現象。
可以說,新農人正在拚多多崛起。
除了助力新農人的成長之外,拚多多也聚攏了很多地區頭部的精深加工農產品企業。
以近期熱賣的枸杞製品為例,寧夏兩家枸杞頭部電商企業“百瑞源”和“杞裏香”,也通過拚多多平台打開了新銷路,並於全國範圍內提升了自身的品牌效應。
此時,它們正不遺餘力地奮戰在“全民真香節”的最前線。
“我們目前車間三班倒,進入了24小時生產期,為了確保大促期間的庫存充足。同時為了讓客戶能在大促期間盡快收到貨,有一個良好的購物體驗,我們對核心貨品都進行了一個提前打包,客戶下單後第一時間就能將產品發出,有效縮短了物流時效。”百瑞源的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是其第二次參加拚多多的雙11大促購物節,這次的銷售額高達上一年雙11的三倍。
同樣地,杞裏香店鋪中被百億補貼的產品較多,且各個產品在雙11期間的銷量達到了平日裏的1.5倍,因此在此次雙十二期間,所有百億補貼的產品備貨量都抬高到了平時的2倍之多。
“我們跟拚多多平台各大主播都有合作,包括枸杞原漿、桑葚幹、芝麻丸等長期複播的貨品在雙11期間直接賣光了庫存,所以這次雙12,我們把各個產品多增加了3個檔期的預估庫存儲備。”杞裏香相關負責人預估,其今年在拚多多的銷售額可達到億元級別。
如果探究這兩家枸杞品牌在拚多多獲得成功的秘訣,會發現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通過不斷提高產品的質量和品類,來提升其整體的附加值,並借助拚多多平台將之無限放大。
作為一個地道的寧夏品牌,百瑞源一直希望將當地特產枸杞推廣到全國,最好能引領整個枸杞行業的健康發展。從一開始做枸杞幹果,到發明出鎖鮮枸杞,再到推出時下熱賣的枸杞原漿,百瑞源從成立至今,紮根在行業裏鑽研了18年。
“一方麵是為了將枸杞的營養價值最大程度的保留,讓產品的功效能夠更大的發揮,給消費者帶來健康;另一方麵,是為了提升消費者的食用體驗,最大化的做到讓利消費者。”在談及不懈鑽研產品技術背後的原因時,百瑞源相關負責人說道。
除了將自身做大之外,這兩家枸杞電商企業均表示,在線上電商平台的發展也帶動了當地線下的就業。
在寧夏同陽新村,枸裏香運營著一個就業幫扶車間,自今年初投入使用以來,該車間已成功帶動了當地近百人就業,人均月工資3000元。
而在百瑞源的寧夏種植基地中,每當到了枸杞豐收季的時候,每天都有1000多個農戶在現場負責枸杞的采摘,這也為當地農民提供了一個不錯的收入來源。
“我們90%的原果都來自於自己的種植基地,剩下的10%我們會按照嚴格的標準進行收購,這也反向助推農戶們對枸杞進行一個科學健康的種植。隻有種出好枸杞,才能賣出好價值,才能有一份好收益。”百瑞源相關負責人說。
無論是正在拚多多崛起的新農人,還是借助拚多多打響了國民知名度的頭部地方品牌,這些爆款農貨的走紅,除了其自身不斷升級的產品質量和供應鏈能力以外,還得益於平台“百億補貼”政策持續抬高的“準入門檻”。
仔細分析拚多多“百億補貼”中的農貨經營主體會發現,銷售初級農產品為主的商家,多是以規模化、標準化、精細化生產為導向,而平台補貼和減免抽傭省下來的費用,則多被用來深度挖掘農產品的附加值、打造產地品牌,這種正向循環的生產模式也帶動著產地農民一起做大做強。
賴雁生就一直踐行“發貨隻發精品果,拒絕次果和超小果”的思路。在現代化機器的篩選下,一顆顆臍橙經過清洗、烘幹、初篩、分選等自動化鏈路,最終會根據個頭大小“彈跳”進入對應的果籃裏。而在拚多多等電商平台上,這些果子又被嚴格分成不同的銷售規格,既有果徑99毫米的果王,也有69豪米的效果,消費者可以各取所需。
而對銷售“高含金量”的精深加工農產品商家來說,百億補貼帶來的流量與資源,讓本就品質上佳的高端農貨進一步打開了更大的市場,在麵向更多元化消費群體時,這類商家研發出例如枸杞原漿、黑芝麻丸、山藥餅幹等新型農貨產品,也為農副產品打開了一個新賽道。
據悉,自2019年上線以來,拚多多“百億補貼”頻道已持續覆蓋優質農產品商家逾1萬戶,累計上線農產品超過3萬款,涵蓋了絕大部分地理標誌產品。
更值得關注的是,作為全國最大的農產品上行平台,拚多多已形成了一種“農地雲拚”模式,將消費端分散且臨時的需求,在時間和空間上形成歸集效應,為農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提供長期穩定的訂單。不僅如此,拚多多對農業科技的研發投入也呈持續增長態勢,其近日發布的財報顯示,第三季度的研發費用同比增幅達到34.21%,其中農業科技研發投入已達到24.2億元。
可以說,與其他電商平台相比,拚多多近年來的“土”味兒越來越明顯。
據《2021新新農人成長報告》顯示,1995年之後出生的“新新農人”已經成為推動農產品上行的嶄新力量。截至2021年10月,平台的“新新農人”數量已超過12.6萬人,在涉農商家中的占比超過13%
拚多多不僅為這些新農人提供了技術和商業培訓,還對行業下遊的倉儲及物流等基礎設施進行投資改善。在今年的10月黃金周期間,平台農貨相關的訂單同比激增279%,而2020年拚多多平台的農產品成交額更是高達2700多億元,今年有望創下新高。
再進一步地看,拚多多的助農還體現在整個公司不斷深化的農業領域數字化能力上。今年年中,拚多多宣布成立“百億農研專項”計劃,旨在不以商業價值和盈利作為衡量標準,推動農業科技的進步,提高農業工作者的獲得感。
農戶、農貨、基礎設施、電商平台與農業技術的多方位結合,都讓拚多多這個年度活躍用戶數超過8億的電商平台步入了發展的新階段。
而在拚多多平台的整個農產品市場中,百億補貼又像是一個重要的調節工具,隨著農業市場的實時變化,平台通過調整補貼的方向與力度,不僅提升了平台商家的產品核心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也讓更多消費者直接獲利,體驗了到了“真香”農貨。